近期,002cc全讯开户送白菜为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学院成为北京市重点马院的工作,由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带头人李晓光教授筹划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学术论坛系列讲座在“云”端顺利开展。7月6日,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罗松涛教授为学院师生做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专题讲座。研讨会由李晓光教授主持,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杨兴业老师代表学院致辞,我院硕博研究生、教师积极参加了这场学术盛宴,反响热烈。
研讨会上罗松涛教授以问题为导向对此次研讨主题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分享。
第一,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三种阐释路向。它们分别是: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而言,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实证主义化;采取经济决定论与技术还原论的阐释模式,认定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经济理论、社会理论,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边缘境地。而以列宁——布哈林——斯大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加以系统化,特别是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教程》第四章第二节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纳,成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蓝本和范本。作为第三种阐释路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大都强调马克思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关联,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客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实践哲学。他们既反对像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立足于近代哲学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而强调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质;更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马克思哲学采取经济决定论和技术还原论的解释,转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革命实践之间日益分离的历史;其研究主题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政治问题的深入研究转向上层建筑领域,亦即哲学与文化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理论视为一种“文化批判”,其中,意识形态批判和美学救世主张是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转向”。卢卡奇的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革命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革命领导权(cultural hegemony)学说正是这一“转向”的代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起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理论转向,把自己的研究重心从经济基础转向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与文化艺术领域),为“西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
第三,后现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一般而言,尚不存在统一的后现代主义观念(idea),而只有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discourse)流行。 总体来看,后现代主义侧重于文化、艺术、知识生产的领域,也就是符号生产、消费与传播领域,力图从中挖掘日常生活的审美意义并将其作为生活的指导。而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献大体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是以拉康、福柯、德里达、德勒兹为代表,这些学者主要关心哲学,反对黑格尔主义(总体性的理性观、目的论的历史观);第二代学人则是以利奥塔为先锋,代表人物还有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人。他们的特点是研究范围更加开阔,可以说涵盖了各门社会科学,不仅是知识的,也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等文化领域。罗松涛教授特别解读了后马克思主义,指出后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与“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不同,它没有一个有明确的发展线索,也不具有一种内在统一的理论内涵。并重点阐释了“后马克思主义”之“后”(Post)、“后马克思主义”之“马”(Marxism)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切。
总之,罗松涛教授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中如何将理论与现实统一起来的时代课题。但是,其理论价值(“解释世界”)高于实践意义(“改变世界”)。换言之,“西马”中许多杰出思想家把当代哲学中的某个流派与马克思的思想相调和(特别是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目的在于为治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提供药方,进而为未来理想社会提供蓝图。
在接下来的交流研讨环节,002cc全讯开户送白菜师生踊跃参与,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启示和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整场交流学术氛围浓厚,在线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此次活动对于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院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199